它們是生活在西藏的兩種巖蜥,是鬣蜥科巖蜥屬的爬行動物,為西藏自治區(qū)的特有物種。一種叫西藏巖蜥,生活在阿里地區(qū);另一種叫拉薩巖蜥,生活在拉薩、林芝、朗縣等地。這些巖蜥喜歡多罅隙及石礫的石山地區(qū),色調(diào)灰暗,行動迅速隱避,很難被人發(fā)現(xiàn)。
其實,青藏高原低壓缺氧的環(huán)境并不適合爬行動物生存,巖蜥又沒有體毛,很怕紫外線輻射,但“宿命”的安排,偏偏又讓它們留在了艱苦環(huán)境中。自始新世以來,印度板塊向北俯沖,產(chǎn)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,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,原先居住的蜥蜴類動物不得以要承受各種環(huán)境變化,有的不幸被淘汰,遭到滅絕;有的則逐漸適應了新環(huán)境,頑強地活了下來。
這些活下來的巖蜥,沒有聲囔,或聲囔發(fā)育不良,幾乎不會叫,即便在與天敵搏斗中,也只會發(fā)出很低的矜持的叫聲。不像壁虎,小身體大嗓門,裝腔作勢,唯恐人們小瞧它。巖蜥不需要大叫,在高原它要節(jié)省體力和能量,另外,它有足夠優(yōu)越的捕食智慧和抵御侵略者的能力。多食蒼蠅、蝗蟲,有時還會啃食小灌木的嫩芽,以補充體內(nèi)維生素。
巖蜥外表同其他蜥蜴一樣,很不招人待見。但美丑之分是人類的一種偏見,在大自然那里,每種動物都有其優(yōu)勢所在和生存之道。巖蜥身體本具有的攀爬吸附能力,使它們能在石堆間、懸崖峭壁上行動自如,所以,天敵對它們可謂奈何不得,很難抓到它們。因為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,所有縫隙都是巖蜥的藏身之所。久而久之,它們根本不需要像其他沙蜥、石龍子、壁虎等柔弱的近親兄弟,面對緊追不舍的敵人,需要做出自截的悲壯行為,以迷惑對方,求得保命了。但是,如果不幸被鳥類等天敵傷害到身體,巖蜥本有的斷尾再生能力,又能使得它們自我療愈,恢復原初模樣。所以它們是高明的外科醫(yī)生,而不是冷酷的自殘者。
西藏巖蜥和拉薩巖蜥的形態(tài)有異,但都有冬眠習慣。生命自有來時,回避不利的環(huán)境,做暫時的隱退,是為了日后更好地活著。它們不愧是動物界的強者、智者,也是進化史上的幸運者。
其貌不揚、個頭小小的巖蜥在西藏這片雪域高原,不僅適應了缺氧干旱低溫的嚴酷環(huán)境,同時,它們在這塊特別的宗教圣地上,又披上了一層神秘莊嚴的色彩。據(jù)一些學者長期觀察,在寺廟周圍的瑪尼堆上常常發(fā)現(xiàn)拉薩巖蜥。每當夕陽西下時,這些巖蜥便一動不動地趴在刻滿經(jīng)文的瑪尼石上,仿佛在認真地念經(jīng)。它們的三角形頭顱一律向著西天的太陽,汲取著天空最后的溫暖。這是巖蜥對生存家園的智慧選擇,也是宗教廟宇對動物的慈悲護佑。
如果下一次你路過寺廟周圍的瑪尼堆,不妨停下腳步,雙手合十,說不定會靜候到一只小小巖蜥,因為它在那里等你也很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