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黑頸鶴,人們都覺得它們美麗溫雅,是鳥類中的仙子。愛唱歌,愛跳舞。但在物競天擇的生存環(huán)境中,即便是溫柔嫻靜的鳥兒,也必須表現(xiàn)出某種剛毅和決絕。
每年4月份,黑頸鶴從藏南雅魯藏布江流域或者更南的地方,飛到藏北那曲色林措國家自然保護區(qū),進入繁殖季。一般情況下,一對黑頸鶴戀愛后,便終生相依,白頭到老;如果其中一只不幸先去,另一只會在不久后郁郁而死。從相識相愛那時起,它們的命運就牢牢連接在一起,如一朵雌雄同體的花兒,同生同滅。
黑頸鶴夫妻輪留孵卵,輪留警戒,一般一窩能孵出兩個寶寶。但在寶寶漸長時,媽媽會忍痛割愛,將其中一只相對弱的啄食掉,只保留另一只強壯的。這一切發(fā)生在靜靜的沼澤地里,或許還是一個月明星稀的美夜。翌日紅太陽升起,你看到的,仍然是體態(tài)優(yōu)雅、莊重大方的黑頸鶴在安詳?shù)仵獠剑紶柕皖^覓食。讓自己美麗優(yōu)雅地生活下去,同時也要讓家族血脈健康地傳承下去,黑頸鶴干凈利落地做了命定的事情。在看不見的宿命里,黑頸鶴一邊優(yōu)雅,一邊決絕,一邊又纏綿悱惻。
據(jù)當?shù)匕傩罩v,一對失子的黑頸鶴夫妻飛回越冬棲息地后,會被攜子而歸的黑頸鶴們攻擊或隔離,直至斃命,或備受孤立、抑郁而死。明知是絕路一條,為什么失子的黑頸鶴夫妻還要義無反顧地飛回越冬棲息地?它們似乎沒有人類那樣的多樣選擇,遺傳基因里有一股強大的不容反抗的力量,使失子的黑頸鶴夫妻雪上加霜;它們的命運之路終結,只因為沒有完成延續(xù)后代的職責。所謂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。
其實,道是無情卻有情。八月的藏北,湖泊、河流濕地和沼澤地帶,常能看到一對對黑頸鶴夫妻,舒緩地行動著,如果仔細瞅,其中一只黑頸鶴的腳邊伴著一只灰黃色的小小黑頸鶴,這是一個幸福安寧的三口之家。
黑頸鶴為大型涉禽,藏語音譯為“宗宗”,是西藏人心目中的神鳥。成年黑頸鶴體重有5-7公斤,昂首向天時,幾與人齊高。每年春暖花開時,從藏南和其他越冬地飛到藏北的濕地沼澤水域,完成下蛋、孵化、哺育幼兒等生命過程。活動地點的海拔在3500-5000米,一般數(shù)十只成群,也有一對、一家單獨生活。面對游人偷窺,它們會發(fā)出“果果”的叫聲,扇動翅膀,擺動頭頸和身體,做出舞蹈動作來迷惑人;實際上,它們的腳下在移動,不知不覺中,與人的距離已加大了。有人認為,它們常愛炫耀舞姿,以優(yōu)美的舞姿為迷幻劑,是為了顯示自身的強大,并達到自身的安全撤退。
9月過后,初雪來臨前,這些完成種群繁衍的黑頸鶴家族匯聚在一起,騰空而起,排成一字、人字、V字等隊形,向著溫暖的南方,最高可越過珠穆朗瑪峰,進入宿命中的飛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