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柏,為柏科類高大喬木,于1974年在西藏東部發(fā)現,系我國特有樹種。其主要分布于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,海拔在3000-3400米范圍的河谷干旱坡地,沿河谷呈“走廊式”帶狀分布。登高放眼了望,巨柏林帶與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水相伴,時隱時現,好似一條纏繞著蛟龍的墨綠色綢帶,在灰白干燥的荒漠中醒目異常。走近正視,巨柏高大蒼勁挺拔,像是一尊尊威武的武士,守護著深切峽谷的門戶,隨時準備抗擊入侵之敵。在林芝地區(qū)巴結附近山坡上,至今仍保留有一片純巨柏林,平均高度30米,胸徑60-80厘米,其中最大一株胸徑達5.5米。它們是當地干旱多風的高原生境中唯一的喬木樹種,和特產臺灣的長壽古樹紅檜一樣,被當地藏民奉為“神”木,樹旁仍留有不知是何年用石塊堆壘成的類似祭臺的殘跡,可以推想昔日虔誠信徒朝圣參拜的盛況。
巨柏的樹皮條狀縱裂,好似飽經風霜的老人面部的皺紋,它記錄著巨柏與惡劣環(huán)境相抗爭的滄桑歲月。巨柏之葉鱗形,交互對生,緊密排成4列。著生鱗葉的小枝排列緊密,常呈四棱形,二年生小枝灰紫褐色,簇擁著直立向上,顯露出巨柏與惡劣氣候相抗爭的不屈精神。巨柏的分布地點受高原干旱氣流影響,年均溫度8. 4℃ ,極端最低溫度零下15.3℃ ,年降水不足500毫米,適生土壤為中性偏堿的沙質土。巨柏具有抗旱、抗寒、抗強風的特征。其生長很慢,但壽命可長達2500年以上。
分布于藏東的千年巨柏,作為幸存于干旱多風的高原河谷環(huán)境的殘遺,對研究柏科植物類群的區(qū)系地理演化、西藏植被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和氣候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。
在青藏高原上,有一條大河橫貫東西,就是雅魯藏布江,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,發(fā)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,向東流經藏東南的林芝地區(qū),經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,最后在孟加拉國匯入恒河。在轉向的位置就是世界第一大峽谷——雅魯藏布大峽谷。在林芝地區(qū)的西部,如米林、朗縣境內,雅魯藏布江的水流是比較平緩的,在江兩岸主要是分布著低矮灌叢的高寒荒漠帶,砂生槐、野丁香、繡線菊、醉魚草等耐寒灌木扎根于江岸邊的沙土,在這里頑強生長。同時在江邊生存的還有一種高大喬木,那就是巨柏(Cupressusgigantea)。
巨柏是國產的柏科(Cupressaceae)樹種中個頭最大的一種,也是青藏高原上最高的樹種,許多年來,它適應了干旱多風的高原河谷,在雅魯藏布江沿岸形成稀疏的柏林,遠遠望去,就像一排排衛(wèi)士,守衛(wèi)在這高原大江旁邊,注視著勤勞的藏族人民在江邊耕耘收獲,繁衍生息。
中國西南地區(qū)是柏木屬(Cupressus)植物的分布中心,許多種類都喜歡沿大江大河分布。巨柏的祖先本是在平原上生活的,青藏高原隆起后,也將巨柏的棲息地一起抬升,巨柏的鱗片狀葉表面有較厚的角質層,可以抗旱和防寒。同時,在海拔上升的過程中,它更加強化了適應寒旱氣候的本領。此外,在河谷地帶不會有太大的強風,所以它能夠長得很高而不怕被吹倒。
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尼洋河兩岸,不時會有高大的巨柏矗立江邊或附近山坡上,其中最古老的一株巨柏已有2600歲。千百年來,它見證了雅魯藏布江的消長、吐蕃文明的興衰。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國時,它就已經生根發(fā)芽了;到唐朝初年,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和親的時候,這株古樹早已枝繁葉茂;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抒寫情詩的時候,它已經在江邊屹立了2000年。
歲月流轉到現在,它的身高達到50多米,胸徑接近6米,是名副其實的巨柏之王了。然而直到40年前,巨柏才被植物學家注意到,由我國著名樹木學家鄭萬鈞和傅立國聯(lián)合發(fā)表,在植物分類學界正式登記“巨柏”這個名字。此外,巨柏體內含有揮發(fā)性的芳香物質,所以它的枝葉還是用來做藏香的原料之一。
雖然周圍的環(huán)境是沙質的荒漠,但這里其實并不缺水,巨柏的根系非常發(fā)達,可以很容易汲取到雅魯藏布江滲入到河床以下的水分。盡管許多植株年事已高,但它們的枝葉仍然茂盛,每年都能結出大量球果。與松科不同,巨柏的球果是接近四方體的,種鱗與苞鱗合生在一起,已經分不出彼此了。球果成熟后變干燥,種鱗開裂,散出里面的種子。種子兩側有窄翅,但它并不能飛多遠,來年就在母樹的周圍長成小苗,迎接未來千年歲月的考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