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羚羊是很古老的物種,據(jù)柴達木盆地發(fā)現(xiàn)的動物化石分析,約2500萬年前,就生活著古藏羚羊。中國古代神話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記載的“酃羊”,其狀與藏羚羊十分相似。受人類干擾,現(xiàn)今,藏羚羊的生活區(qū)域已退縮至平均海拔5000米的羌塘地區(qū)。當然,它們的體形比祖先們大得多。
1000萬年前,喜馬拉雅山迎來了最強烈的造山運動,羌塘茂密的森林消失,各種動物或四散逃命或加速演化,“原住民”藏羚羊、野牦牛、藏野驢則一直堅守于此。距今1萬年的時候,羌塘海拔再度抬升,氣候更加酷寒干燥,藏羚羊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,無論形態(tài)還是機體方面都表現(xiàn)出適應高寒低氧環(huán)境的特性。如今,地處亞熱帶緯度的羌塘,地勢高亢,陽光燦爛,空氣稀薄,泉水甘甜,藏羚羊成為這里的優(yōu)勢物種。
為了呼吸到更多的氧氣,藏羚羊的口腔發(fā)育很寬大,鼻腔擴大并且兩側鼓脹,以增大空氣接觸面。藏羚羊絨毛的品質為世界所公認,也由此成為它們被盜獵的主要原因。那些結構中空的絨毛密密層層地覆在身上,陽光下可以隔熱,暴風雪時可以擋風防寒。每年6-10月,開始漫長的換毛期,制造出冬暖夏涼的節(jié)奏,如同自帶了毛毯型空調。
藏羚羊生活比較規(guī)律,有午休的習慣。午時陽光照射下,它們或在山坳坡地刨坑臥伏休憩,或在淺水中站立納涼避蟲。它們的毛色與大地十分接近,尤其是小藏羚羊出生后,靜臥在那兒,圓乎乎仿如一個小土丘。它們吃著媽媽的奶水,沐浴著暖暖的陽光,三天后骨質鈣化,就可以跑得比狼還快。
藏羚羊奔跑的速度平均可到每小時80千米,母羚也同樣勇于進攻,公羚就更不必說,頭上直立的尖角是它們求偶爭雄與攻擊敵人的利器。但食草動物畢竟有著善良的天性,盡管可以以速度取勝,但遭遇狡猾善于夾擊作戰(zhàn)的狼時,自以為快的速度顯然不是制勝法寶。
當然,遷徙也是逃避敵害的一種辦法,這時候更多顯示了群體的力量,七八千頭藏羚羊結群遷移,場面蔚為壯觀。羌塘北部的藏羚羊大多會采用這種辦法來減少被捕食的危險。它們冬天生活在相對草多的地帶,夏季繁殖期前即隨草而行。它們向北遷移的時候,正值狼的生產(chǎn)期,小狼呆在洞中,母狼不會選擇遠距離覓食,藏羚羊因此得以保全。
在藏北廣袤的原野,黃昏的陽光暈染了大地,涼爽冷清的空氣里,常常會有三三兩兩的藏羚羊撒歡地奔跑,那里是它們的天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