轟鳴的發(fā)動機聲,成功打亂狂風拍打帳篷的節(jié)奏。游牧女孩探出頭來,緊盯靠近的人群。 羌塘在藏語里意為“北方高平地”,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,干燥、大風、缺氧,保護區(qū)內所有的警示牌都在表明這是無人之地。 雖然野保隊員不是第一次做客,但是無人區(qū)里,任何人的到訪,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驚喜。主人拉開帳篷請進客人,將麻袋中的羊糞、牛糞傾入火爐,火苗竄涌而上包圍了水壺,壺里的酥油茶咕嚕嚕翻動。 在羌塘,所有探險者都是過客,只有牧民和野保隊員才是無人區(qū)真正的守護者。

1.通過守門的檢查站,一條碎石路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扭曲,直插進羌塘無人區(qū)腹地。路的盡頭是海拔6500米的普若崗日冰川,那里是羌塘制高點,也是探險者穿越時最大的考驗。

2.一輛燒爛的卡車躺在前往羌塘的路邊,高原上的風用力吹響破車的每一個部件。它無意侵入了一只野狗的領地,野狗也大方地將其占為己有。偶爾有人路過,野狗會全速跑過來打招呼,討點吃的再目送行人離開。

3.藏羚羊是羌塘最常見的動物之一,它們和野牦牛、野驢等食草動物構成了無人區(qū)內食物鏈的最底層,努力供養(yǎng)著領地上的食肉動物。任何進入羌塘的人,將和他們一樣融入大自然的食物鏈,共同抵抗惡劣環(huán)境施加的威脅。

4.普若崗日冰川側臥在連綿的山脈千萬年,腳下的碎石是它生長、移動的證據。冰被風刮出了魚鱗的樣子,用手觸摸一下能讓你心都發(fā)涼。它是所有探險者都想挑戰(zhàn)的對象,通過它,之后的路一馬平川。

5.羌塘里還留守著少量游牧者,他們是純正的羌塘人,零星分布在湖邊的山谷里。這兩個青年跟著父親,驅車六七個小時到無人區(qū)外的雙湖縣購買生活必需品。在縣城休息一晚后他們即刻返程,遠離現代社會。

6.一顆野牦牛的空頭骨,被捕食者輕易留在路邊。低溫將任何液體都凝成了冰,它的毛發(fā)直挺挺貼在上面。遠方的山頭,野牦牛的伙伴圍在一起,撕咬碎石縫里擠出的草。牛蹄踏過,塵土飛揚嗒嗒響。

7.亞阿木管理站是通往冰川途中唯一的檢查站,站里8個年輕人常年在這里看守。站長桑噶今年32歲,是站里唯一的80后。野保隊員一年只有30天假期,其余時間都在無人區(qū)的腹地中巡邏。桑噶的妻女就在羌塘所屬的雙湖縣,雖然一家相聚只有四十多公里,但是鮮有團聚的機會。

8.這本值班記錄寫著每一輛通過亞阿木管理站車輛信息。管理站自2016年12月成立,最高峰時,一天就有三四十輛車通過。站長桑噶說,他們要監(jiān)視每臺車的動態(tài),嚴防有人非法穿越。

9.管理站旁邊有一個溫泉眼,水溫高達近80℃。每天早上,隊員輪流到泉眼邊打水洗臉。隊員說,曾經有專家來這里考證,這里的溫泉喝了養(yǎng)胃。

10.站長桑噶的小女兒叫達瓦青朱,今年一歲半,他還有另外一個7歲的大女兒,和媽媽一起生活在無人區(qū)外的雙湖縣。

11.達瓦青朱十幾天前被站長桑噶接來陪他,小女孩和野保隊員吃住在一起。桑噶說,快過春節(jié)了,女兒剛來,又準備走了。

12.野保隊員均為90后,每個月的工資2100元,還包括300元餐補。大家平時的吃喝都是每個人拿出餐補來湊。站長桑噶說,有些人家里窮,300元都拿不出。

13.所有的隊員都來自藏族,糌粑是他們的主要食物。隊員說,糌粑方便儲存,營養(yǎng)和熱量都夠。每天上午,他們都定量吃一碗糌粑。

14.四五輛摩托車和一輛皮卡車,是亞阿木管理站野保隊員的全部交通工具。如果碰到有人非法穿越,站長桑噶會開車去追截。其他隊員則騎摩托車去八、九公里外的山頭,在那里手機才有微弱的信號,可以跟無人區(qū)外的縣城聯系上。

15.除了防止有人非法穿越,野保隊員更重要的工作是觀察周邊野生動物數量的變化。冬天由于氣候惡劣,隊員們一周不定期出去巡邏。例行巡邏會最多會深入兩三百公里,他們必須盡量趕在天黑之前回到營地。冬天在野外過夜將會非常危險。

16.游牧者散落在羌塘之中,一般他們會把帳篷扎在靠近水源的山谷里,只有野保隊員對他們的行蹤了如指掌。每當外出巡邏,隊員都要向牧民詢問最近的情況。

17.這家游牧有八口人,冬天都躲在帳篷里避風。太陽出來后,他們會將牛群、羊群趕到山頭去吃草,趁天黑前再趕回來。

18.冬天牧民只能鑿冰取水,再用牛糞、羊糞燒火加熱,洗臉、洗澡都容易凍傷。

19.游牧女孩聽見靠近的車聲,探出頭來,圍巾被大風吹得亂擺,卻遮不住女孩的笑容。

20.羌塘的夏天充斥的暗沼澤,任何東西經過都能陷進去。冬天所有沼澤都被凍住,湖底也裸露出來,冰川刻出了河流之前的樣子。

21.每當車輛進入羌塘地區(qū)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。

22.傍晚,鐵色的雪山露出鋒利的棱角,大霧讓冰湖變得模糊。除了風聲,羌塘里再難聽到任何生靈的吼叫。黑夜里,你可以把星光踩在腳下。
文/呂萌 袁潯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