姐德秀小鎮(zhèn)里兩層樓的石砌藏式小樓擠擠挨挨,房頂排水的管道直接向狹窄的小路上傾斜,將路面中心沖刷得凹陷如弓,行人只有沿著緊貼墻壁的土壟而行。墻壁上的白石灰已經被雨水沖掉,露出發(fā)亮的石面。姐德秀的墻面極少裝飾,土色的藏房如堡壘一般錯落,敦厚黯淡的墻壁之上是同樣黯淡且擁擠的屋頂,屋頂上堆著灰塵仆仆的木柴。
走入姐德秀核心的人可能會迷失在其缺乏變化的風景中。小巷深處傳來一聲門軸的響聲,一個人沉默地從黑暗的院子里走出來,轉眼走進一扇相似的門,奶牛頗有深意地躺在院落深處陰暗的草堆上。
然而有一種聲音卻從姐德秀小巷深處的各個角落里傳來,從大門緊閉的院落里,從張開白蓬的窗口中,這柔和的聲音類似于敲門或是沖擊,若有若無地碰撞著小巷深處緊密的木門和鐵鎖。在姐德秀擱淺的時間之河,按照這聲聲撞擊的節(jié)奏,緩慢地流動著,這是姐德秀獨有的時間尺度。
這就是《木蘭辭》中被嘆息掩蓋的機杼聲,這就是《古詩十九首》中纖纖素手所揮的札札之聲。姐德秀人以自己的雙手,鋪就了一條從這個泥土色的小鎮(zhèn)通向拉薩、日喀則乃至全藏的云霓之路。這個小鎮(zhèn),紡出了全西藏最精美的邦典。
其實紡織邦典的技藝并不復雜,最慢的織工一個月之后也能操作自如,甚至在效率上和老手相差無幾,織機制造簡單粗獷,沒有技術秘訣。
姐德秀的紡織業(yè)之所以發(fā)達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優(yōu)勢,姐德秀位于通向拉薩的交通要道之上,能將自己的產品迅速地送往拉薩這個全區(qū)最大的市場;其次,姐德秀廣闊的田野養(yǎng)育了眾多的人口,許多勞力(主要是女人)可以在農閑時投入極耗人工的紡織中,也是姐德秀邦典紡織業(yè)發(fā)達的原因。
然而是否有超乎經濟學的原因呢?為何生活在缺乏色彩、灰塵仆仆的小鎮(zhèn)中的人,能夠織出如此精美、彩色絢爛的邦典?或許恰恰正是這黯淡平凡的小鎮(zhèn)村落,人們才會在夢鄉(xiāng)中編織最離奇的故事和色彩。
所以理塘干燥寒冷的草原孕育了白鶴飛來的情歌,瓊結平凡錯落的雪巴村產生了關于絕世美女達娃卓瑪的故事,而姐德秀則捧出邦典,其大膽鮮艷的顏色中,滲透著藏族真正的情感密碼。“歲月如梭”在姐德秀成為真正的寫照,機杼聲和收割的鐮刀聲此起彼落,男耕女織的古老節(jié)奏被織進邦典,成為無字的藏地史書。
五彩邦典編織美麗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