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民網(wǎng)拉薩11月6日電(柴濟東)“藏馬雞(學名:Crossoptilon harmani)也叫哈曼馬雞。雄鳥的體長為72-81厘米,體重1500克。頭頂被以黑色的軟而卷曲的短羽如絨,頭側(cè)裸出,滿布緋紅色疣狀突,格外醒目。藏馬雞的羽色介于白馬雞和藍馬雞之間。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-5000米之間的高山和壓高山森林、灌叢和苔原草地。分布于中國西藏南部的拉薩、林周、達孜、曲水、墨竹工卡、堆龍德慶、加查、錯那、林芝、墨脫、朗縣、米林、工布江達等地。”以上文字來自于百度百科的“藏馬雞”詞條。
為了第二篇關于野生動物的圖片專題,晚上我將自己拍攝的照片翻來覆去地思量再三,還是決定把這“藏”字頭的精靈連同我的“行攝”故事一并挖掘出來與大家分享。
記得這是在2015年秋日的一個早上,我和著名軍旅畫家敬庭堯先生相約一起去曲水雄色寺采風。從拉薩出來不到40公里,行至高處但見一片層巒疊嶂,云海升騰的景象,拉薩河谷已然盡收眼底,畫面左下角的一片坡地,就是今日“四季吉祥”精準扶貧異地搬遷新村的所在。
山腰處,牧人營帳外整齊排列的牛犢們一瞬間便萌化了隨行的年輕小伙伴。這便是藏區(qū)民生民俗的一個縮影。
話說在這次采風過程中,我總是不時地被躍入眼簾的小家伙們吸引。
書歸正傳,還是趕快有請我們的主角登場。下山途中,忽然聽得路邊灌木叢中不僅發(fā)出撲棱翅膀的聲音,更不是傳出幾聲雞叫。我本不以為然,卻見敬老師已經(jīng)尋聲而去了。一個頭冠鮮亮的家伙終于現(xiàn)身了。
記得小時候集郵成癖,尤其喜歡收集T字頭的郵票,其間便有一種動物名叫褐馬雞,一度曾經(jīng)瀕臨滅絕,于是我便問敬老師這是不是“褐馬雞”,敬老師更正道:“這是藏馬雞”。
資料顯示,藏馬雞,屬于中國特產(chǎn)鳥類。由于數(shù)量稀少,分布區(qū)域狹窄,現(xiàn)屬于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。看來,我的運氣還是不錯。
隨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一步步的靠近,雞群中負責放哨的“哨兵”發(fā)出了示警的叫聲,一群藏馬雞連蹦帶跳的朝山坡上的灌木叢里鉆去。
找到一處土坡,雞群再次安頓了下來,或許是跑了幾步太多的精力,藏馬雞三三兩兩的在陰涼處休息起來。但不遠處仍舊留下“哨兵”時刻警戒。
雞群短暫的安寧,也給了我們近距離觀察的空隙。這便是最典型的藏馬雞“頭冠”:黑色頭羽絨毛和紅色眼周疣狀突起。
或許“民以食為天”是所有動物的天職,沒過多久,雞群便又自顧自的散開覓食去了。
讓我們再次向那位“哨兵”致敬吧,愿藏馬雞的種群在這樣“忠心耿耿”的哨兵的護衛(wèi)下,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安享生活,代際傳承。
這里就是拉薩,這里就是曲水,這里就是藏馬雞的家鄉(xi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