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南市建設(shè)的雅江防護林里,有這樣一名護林員,他懷著對護林工作的熱愛和護林員的使命,無論風(fēng)霜雨雪,20多年如一日地穿梭于自己的管護范圍,精心呵護著每一株樹苗的成長,用勤勞和付出交出了一份青春和真情交織的履歷表,他就是達瓦堅參,雅江河畔的護綠人。
迎著初升的太陽,記者來到了澤當鎮(zhèn)甲村對面的雅江防護林,林子里,一棵棵樹木傲然挺立,泛綠的枝條肆意伸展著,像是在迎接夏天的到來,又像是在宣示生命的頑強。
雅江防護林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,那時的雅江河畔幾乎都是裸露的沙丘,每到冬春季節(jié),雅江兩岸風(fēng)沙肆虐。為了治理風(fēng)沙,雅江河畔的百姓自發(fā)開始植樹造林,但是由于種種原因,付出并沒有及時得到回報,“春天栽,秋天亡,到了冬天下灶膛”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。
深受其害的百姓們并沒有輕言放棄,經(jīng)過不懈的努力,一株株樹苗終于在雅江河畔扎下了根。如今,山南市在雅江邊上種下的樹超過4500萬株,建成防護林面積達45萬畝,在貢嘎縣至桑日縣形成了一條長達160公里,平均寬度1800多米的綠色長廊,沙漠終變綠洲。
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防護林,山南市林業(yè)局副局長尼瑪次仁不禁感慨,80年代的時候,這邊就是一片荒灘,春天把樹栽下,夏天水一大就把樹苗沖走了,好多人都說這兒是“造林禁區(qū)”,但是我們通過修丁字壩、大苗深栽等方式慢慢把樹種活了,林子面積一步步地擴大了。
防護林面積的不斷擴大離不開護林員們的精心呵護。69歲的達瓦堅參就是其中一名護林員,也是目前雅江防護段最有經(jīng)驗、管護時間最長的護林員。說起與防護林的緣分,達瓦堅參歷歷在目:“90年代初,樹苗剛剛栽下去的時候,很小很脆弱,需要管護人員來管護,我就報名過來管護了,沒想到一管護就是20多年。”
20多年里,達瓦堅參用愛澆灌著每一株苗木,用辛勤呵護著每一株苗木成長。
達瓦堅參坦言,起初成為一名護林員的時候,只是單純的想找一份工作謀生,對樹木的熱愛是在管護工作中慢慢培養(yǎng)出來的,“剛從事管護工作的時候也挺后悔的,枯燥、乏味,特別不想在這工作,后來,經(jīng)過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時間的磨煉,也漸漸愛上了森林管護這份工作,對防護林也有了情感”。
達瓦堅參決定留下來的時候,由于工作的艱辛和收入不高,家里人一致反對。“家里人三番五次對我說,這個地方挨著江邊,風(fēng)沙又大又艱苦,工資又少,打工都比這強。但是我想,這么好的林子好不容易建起來了,沒人管護挺可惜的,就說服家人讓我留了下來。”說這話時,達瓦堅參滿臉的堅毅。
就這樣,達瓦堅參在護林員崗位上留了下來,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雅江河畔的森林管護工作中。巡查林子、趕盜伐者、灌溉、剪枝……盡管每日都在重復(fù)著的同樣的工作,達瓦堅參卻一天都不敢懈怠。他說:“我每天都會到林子里面轉(zhuǎn)一轉(zhuǎn),遇到放羊的、砍伐樹木的會及時制止,不聽勸阻的人也會交由林業(yè)部門來處理,他們對我很有意見,都是鄰里鄰居的,但是沒辦法,做的就是這份工作,必須要負起責(zé)任。”
對于達瓦堅參的認真勁,他的兒子達瓦歐珠感同身受:“不管風(fēng)雨有多大,父親都會去巡查,晚上回來的時候,滿身都是泥巴,鞋子的顏色都看不出來。”
20多年來,達瓦堅參滿身泥濘的情況不知道有多少。在他的精心管護下,一株株樹苗在雅江河畔茁壯成長,他的管護范圍從最初的五六畝擴大到一萬五千多畝,苗木種類從最初的一兩種增加到了八九種,而自己也從一名護林的“門外漢”成為行家里手。
當被問及20多年的管護經(jīng)驗時,不善言辭的達瓦堅參娓娓道來:“剛開始做護林員的時候什么都不懂,現(xiàn)在干了這么多年,經(jīng)驗也豐富了,比如插干,苗木的規(guī)格,要多長多高,栽樹什么季節(jié)栽,栽多深,株行距多大……這些技術(shù)我都懂,栽樹的時候還可以指導(dǎo)村民。”
說話間,達瓦堅參的臉上寫滿了自豪,但更多的是不舍,畢竟年紀大了,要歇一歇了。
“在這片林子里轉(zhuǎn)了大半輩子,有感情了,不想退休,只要我還能走得動,就想把這份工作一直盡心盡力地做下去。”達瓦堅參堅定的說。而“盡心盡力”似乎成為了達瓦堅參一家薪火相傳的財富。
如今,受父親的影響,達瓦堅參的兒子達瓦歐珠也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,決心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護林員。他告訴記者:“父親一直從事護林員工作,自己經(jīng)常跟父親到林子里來管護,也喜歡上了這份工作,喜歡上了這片林子、這片綠色,相對于打工,工資是低點,但留在這更多的是出于熱愛。”
正因為有了一代代護林員堅定不移的守護,雅江河畔一棵棵綠色才能拔地而起,一條幾十萬畝的綠色長城才逐漸建成,雅江河畔的綠色才愈加蔥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