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 2014-07-31 09:53:25
近年來,亞東縣整合國家、援藏等各方面資金,投入1400余萬元,在保護老街特色的前提下,對下司馬老街實施了路面改造、路燈安裝、排水系統(tǒng)改造等工程,使老街舊貌換新顏。

亞東,藏語叫“卓木”,意為“旋谷或急流的深谷”。
沿著日亞公路,我們《尋找英雄故事》采訪組一路向卓木山谷挺進,車經(jīng)帕里鎮(zhèn)再到下司馬鎮(zhèn),海拔落差達到近2000米,剛才還是高山草甸,轉(zhuǎn)眼就成了低矮的灌木叢,接著是高聳的喬木林。高山垂掛的瀑布,谷底湍急的水流,將卓木山谷裝扮得壯美無比。
下司馬鎮(zhèn)是亞東縣城所在地,亞東境內(nèi)兩條河流在此匯集,形成了亞東河。奔流不息的亞東河將縣城一分為二,河的左岸就是赫赫有名的老街。
“說起老街,那就是一部亞東縣城的發(fā)展史,一部亞東商貿(mào)往來的外交史,它見證了這座城鎮(zhèn)的誕生與發(fā)展變化。”下司馬鎮(zhèn)鎮(zhèn)長衛(wèi)東這樣介紹道。作為土生土長的下司馬人,衛(wèi)東自小就聽著下司馬鎮(zhèn)的故事長大。
“以前是沒有下司馬鎮(zhèn)的。后來隨著商貿(mào)的發(fā)展,這里成為馬幫、駝幫的休息地,下司馬鎮(zhèn)才開始有人居住。”衛(wèi)東介紹,很早以前,卓木山谷是西藏通向印度平原的唯一大道,據(jù)說,1300年前,松贊干布曾帶兵從這里到了南方平原;還聽說,佛教也是通過這條路,從印度傳到了西藏,它是溝通西藏與南亞的重要通道。
在近代,卓木山谷成為重要的商貿(mào)通道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很早以前,亞東就是中國、錫金、不丹王國之間的“國際集市”,各國商人通過騾馬運輸,交易對方所需要的貨物。正是因為有了繁榮的商貿(mào),下司馬鎮(zhèn)成為商人們的休息地。
19世紀后,這一切開始發(fā)生變化。英帝國主義在侵占印度后,開始覬覦西藏的土地。而亞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成為英國人夢寐以求的商貿(mào)寶地。
1904年,英國侵略者以槍炮打開了西藏的南大門,強行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條約,將亞東劃為商埠,在這里設立商務代辦、兵營、驛站,進行殖民統(tǒng)治。
今天,我們來到亞東。亞東中學后面的山坡上保存完好的英國驛站,是那段歷史的見證。而下司馬老街上為數(shù)不多的老鐵皮房子,更是帶著明顯的印度、英國風格。說起這些老鐵皮房子,衛(wèi)東向我們講述。
1835年,英國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向錫金租得大吉嶺,作為東印度公司的“避暑地”,以此為跳板覬覦西藏。英國對大吉嶺的一大“貢獻”是,他們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設計了一種鐵皮房子,即房子以木材為主體,屋頂蓋上“人”字形的鐵皮,并設有走廊樓閣,方便晾曬衣物。
這種房子防水、防潮,保暖、通風,因而很快在當?shù)亓餍衅饋怼?904年,英國強迫清政府將亞東辟為通商口岸后,商務代辦、郵局、驛站的設計都是鐵皮房。加之各國商人在這里互通有無,各種文化在這里激蕩沉淀。于是,當?shù)孛癖娂娂娦Х拢诶辖忠粠Ыㄆ馂閿?shù)甚眾的鐵皮房,并融入了西藏元素,形成了既富有大吉嶺特色,又有自身特點的建筑,這就是下司馬鎮(zhèn)的雛形。
今天,漫步老街,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。這里的民居與位于亞東縣北部高原的帕里鎮(zhèn)的民居風格迥異,帕里鎮(zhèn)的民居一般是石頭結(jié)構(gòu)的平房,而此處的民居以松木閣樓為多,底層為客廳、雜物房和廚房,并有樓梯通向二樓的臥室。“人”字形的鐵皮屋頂在陽光下閃著刺眼的光芒,門窗、欄桿和屋檐等處都有手工雕刻或繪制的西藏風俗圖案,色彩繽紛艷麗,讓人目不暇接。
“這種帶有歷史印跡的建筑正在不斷減少。”談起這些,衛(wèi)東對此也很無奈。他告訴我們,其實當?shù)卣恢痹谥铝τ诶辖值谋Wo,但因為老房子沒有門面房,再加上老房子火災隱患眾多,所以老街的老房子是越來越少。
從衛(wèi)東的講述中,我們了解到,老街中的后街曾發(fā)生過1次火災,因一戶人家著火,火勢蔓延到其余7戶,要不是因為其中一戶人家是鋼筋混凝土建筑,那一次火災可能會把整條后街都毀之一炬。
火災還能預防,但經(jīng)濟大潮的沖擊,卻讓人無可阻擋。
今年68歲的次仁旺堆,是老街上的老住戶,也是那次火災的受害者。老人給我們算了一筆賬:在老地基上翻修3層樓的房子,一樓4個商鋪用來出租,一個商鋪每月租金800元—1200元不等,一年可收入4萬多元,二樓、三樓自己住也可以,出租也可以。既體面,又能坐收租金,可謂兩全其美。
走訪中,我們了解到,這應該不是個別現(xiàn)象,改革開放讓群眾富裕起來,使他們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;同時也使群眾的觀念發(fā)生了改變,市場意識在老街生根發(fā)芽。
雖說如此,可我們?nèi)匀恍老驳乜吹剑^去相比,亞東縣城真是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以老街為例,老街可謂是亞東的老城區(qū),共有三條街道:前街、后街和新建的濱河步行街,我們看到,街道路面干凈整潔,商鋪鱗次櫛比。用次仁旺堆老人的話說,現(xiàn)在的老街比過去繁華100倍。
100倍可能是夸張的話語,但足可見老街的驚人變化。亞東縣住建局局長次旺尼瑪介紹,近些年來,亞東縣整合國家、援藏等各方面資金,投入1400余萬元,在保護老街特色的前提下,對老街進行了路面改造、路燈安裝、排水系統(tǒng)改造,使老街舊貌換新顏。
作為亞東唯一一條步行街,濱河步行街因緊靠亞東河,而深受居民的喜愛。晚飯后,三三兩兩的人群,漫步在步行街上,吹著河風,是何等的愜意。次旺尼瑪介紹,濱河步行街是2012年投入援藏資金近1000萬元修建的,建成后就成為亞東居民休閑的好去處。
談起這些,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說,特色之于城市,猶如氣質(zhì)之于個人,不可模仿復制,最易吸引人的“眼球”。對于亞東來說,老街就是見證亞東歷史的活化石,在修繕中,亞東縣特別注意對亞東特色的保護。以步行街為例,亞東對沿街進行立面改造,每戶提供5萬元資金,對房屋進行“穿衣戴帽”,修繕成老鐵皮房子特色。
對于亞東縣城今后的發(fā)展,舒成坤說:“我們對亞東的定位是‘邊境口岸、藏南門戶’。目前,已制定了亞東縣城發(fā)展的詳細規(guī)劃,結(jié)合全縣正在推進的城鎮(zhèn)化建設,依托亞東河谷的特色,把亞東打造成為‘邊境旅游、商貿(mào)服務、物流中轉(zhuǎn)’的重要集散地,使之成為西藏有名的‘小江南’。”
行走在亞東老街,我們相信,老街的特色只要得到很好的保護,這里一定會成為游人游覽的好地方。(王杰 米瑪 陳敬 丹增平措)
戰(zhàn)事資料
清光緒三十年,即1904年,藏歷第十五饒迥木龍年,英國侵略西藏,強制與西藏地方政府非法簽訂《拉薩條約》后,下司馬鎮(zhèn)成為英國租界地。清光緒三十二年,即1906年,藏歷第十五饒迥火馬年,英國在春丕村設商務代理處,后遷至下司馬鎮(zhèn),并設立固定的官方機構(gòu),建立郵電、驛站,清朝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隨之設海關(guān)等中方管理機構(gòu),也成為中、印、不三國間國際貿(mào)易及民間貿(mào)易集散地和邊境商業(yè)區(qū)。
隨著清王朝的覆滅,由于新成立的國民政府在帝國主義的干涉下,再加之軍閥混戰(zhàn)無力西顧,英帝國主義者在亞東攫取了對下司馬鎮(zhèn)的管轄權(quán)力。1957后6月,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簽字,印度政府將下司馬移交給中國政府,從此,亞東完全回到祖國的懷抱。
——據(jù)《亞東縣志》
(責編:任曉攀、楊慶軍)